自微软鲍尔默5
月在上海高调宣布
Azure
云服务落地以来,中国公有云市场就一直爆点不断。然而,相比于综合型服务商
(
如华为、微软和
IBM
等
)
和传统商业数据中心服务商
(
如电信运营商、世纪互联和万网等
)
的抱团合作,最让笔者期待的是,本土互联网企业的排兵布阵。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IT
大佬主导的云计算平台的主要用户还是传统企业,这些企业的云计算需求目前还尚不迫切
;
其二,亚马逊
Web
服务
(AWS)
的海外成功,一直为互联网企业留下了巨大想象空间,人们期待能有新一代中国互联网新星由此诞生,裹挟着中国千千万中小企业群体的创新长尾。
追逐“大佬梦”
占据全球云计算服务霸主位置的亚马逊Web
服务
(AWS)
,发展历程也就十几年。
2001
年,
AWS
的前身,亚马逊电子商务开始为线下零售商提供网站技术支持和运营
;
次年,
AWS
有偿服务模式开始启用
;2006
年左右,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逐渐聚焦于平台层和服务层,形成了亚马逊弹性计算网云
(Amazon EC2)
、亚马逊简单储存服务
(Amazon S3)
、亚马逊简单数据库
(Amazon SimpleDB)
、亚马逊简单队列服务
(Amazon Simple Queue Service)
等系列服务。其中以弹性计算云
EC2
最为知名
循着亚马逊Web
服务的模式,国内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也早已在云计算领域开始发力。这其中,阿里云的成长路径与亚马逊较为接近。
阿里巴巴也是从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阿里云(
飞天开放平台
)
建立的初衷,一方面是服务于内部业务,如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平台
;
另一方面是对外提供公有云服务。随后,阿里云通过收购万网,在解决运营牌照问题的同时,也快速积累了客户和数据中心运营经验。
阿里云目前主要提供IaaS
和
PaaS
两个层面的服务。其中,
IaaS
服务包括弹性计算服务
(ECS/SLB)
、开放存储服务
(OSS)
、开放结构化数据服务
(OTS)
、关系型数据库服务
(RDS)
、开放数据处理服务
(ODPS);PaaS
服务则是云服务引擎
(ACE)
。
尽管走的都是“云计算当公共服务”的路子,但阿里云更爱强调自己提供的是“数据分享第一平台”,使用的技术也是“云计算加数据”,比如聚石塔和淘宝的开放平台。
现在,已有数万个网站、游戏和应用聚集在阿里云平台,每天可支持上亿用户直接或间接访问。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很早就尝试和中国电信各层面展开合作,为智慧城市提供开放业务,为客户提供数据聚合、实时管控、智能分析和灵活协作的电信服务能力。
闯进“混小子”
6月初,电商领域的“混小子”京东,宣布布局云服务。就此打破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三大巨头鼎立的格局。而担纲京东云计算和开放平台重任的技术副总裁,此前曾任亚马逊
AWS S3
技术负责人。
京东一口气推出的云计算服务包括京东云鼎、京东云擎、京东云汇和京东云峰等四大解决方案,全面面向京东卖家、物流合作方、电商服务商以及个人开发者,提供京东系统开放接口、服务交易市场电商应用云托管平台、应用开发云平台、社区生态环境等电商云服务,打通完整的电商云服务链条。
不得不说,京东的云服务开放平台现在尚处于起步阶段,也还没有形成服务生态体系;
尤其在大数据建设上,更不足以同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相比。但毫无疑问的是,京东在云平台的战略方向是选对了。而未来能否快速上位,还要看他能否把“混不吝”的作风发挥出来,借电商云
(jcloud.com)
的优势在云服务上转型成功。
两大阵营间的格局变数
中国公有云的未来发展空间之大、增速之快的确令人浮想联翩,尤其是云计算被纳入“十二五规划”之后。根据IDC
今年
5
月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在
2016
年将达到
246.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为
38.6%
。其中在企业最需要的云服务类型中,平台即服务
PaaS
的需求占比最高,达
43%;
其次为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占比为
36%
。
如此大的市场蛋糕,推动了各大厂商的实质服务的落地,以及战略布局的动作,比如微软携手世纪互联、IBM
借道首都在线等等。从产品方案上看,微软发布的
Windows Azure
平台,通过多层次的业务框架,实现了全方位云服务覆盖
;
而
IBM
似乎集中在大型企业的
IT
解决方案层更多一些。
互联网企业提供的云服务则更相对倾向于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存储和架构服务,以扩展和延伸已有的网络业务和生态链条。例如阿里云的“聚石塔”服务主要针对电商生态圈,百度云和新浪App Engine
的服务对象大部分都是小型创业团队甚至个人开发者,腾讯的相关服务则直接针对自家开放平台上的大部分游戏开发商等。
从所针对的客户群来看,传统IT
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这两大阵营在中国公有云市场中的碰撞和交集目前并不明显。从某种角度说,互联网企业阵营还尚处配角地位,其云服务的可靠性、稳定性方面也稍显逊色。然而,互联网企业的云战略和实施,因为关系着中国数量最大的中小企业的业务创新和转型发展,其受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假以时日,让我们随时期待这两大阵营间的格局之变。